傳道牧者應否採用AI工具來協助預備講道,已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課題。在華人教會深入探討其神學與倫理層面的反思之前,許多前線服侍的傳道人已迫不及待開始嘗試這改變世界的新科技。[1]筆者也不例外,從2024年6月起,便正式踏上這場冒險之旅。
首先,必須強調,神學與倫理的反思絕非可有可無,而且是極其必要,有賴神學家與倫理學者的深入研究。這種情況有點類似於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時的教會應對。當時全球教會,包括一向保守的華人教會,幾乎一夜之間將所有聚會轉移到網上,從主日崇拜到禱告會均設置線上直播。當時沒有充裕的時間去先行思考這樣做的對與錯,否則教會便全面停止聚會了,這顯然不是理想的選擇。五年過後,線上直播和錄播已成為教會生活的新常態,並且成為優化教會事工和外展的重要工具。有關的神學和倫理反思也漸見成果,可供教牧同工參考。[2]
作為一位講道學學者,同時也經常受邀到不同教會主日講道的講員,筆者以兩大原則來為試用AI工具這場冒險護航:
1) AI工具只是人類可用的眾多工具之一。 就像過去從手寫講章轉變為電腦打字,再用印表機印出講章一樣,科技的進步提升了傳道人預備講道的效率與便利性,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對於任何新科技,只要不濫用、不誤用,嘗試看看是否對聖工有正面幫助,都是值得的。如果發現不合適,隨時可以棄用,無需過度擔心。
2) AI絕不可能取代傳道人在牧養上的位置,尤其是先知性講道的角色。 若傳道人用AI生成的講章來取代自己從神領受的信息,這明顯違背聖經教導,也是不道德的行為。筆者非常認同約翰.派博(John Piper)的觀點:AI可以作為輔助工具,幫助資訊收集與靈感激發,但絕不能取代傳道人自身的屬靈經歷、情感與誠信。直接使用AI生成講章並冒充為己作,屬於不道德行為,必須嚴格避免。[3]
在過去一年的實驗中,筆者嘗試將AI工具融入講道預備的過程,從中獲得多方面的實踐經驗反思,特別是有關預備講道的效率和創意兩方面。筆者把自己的經驗和相關知識整理成一個短期教牧訓練課程「運用AI工具優化講道準備:從效率到創意」,相信這也是香港教會首個專為教牧同工而設的使用AI訓練課程。[4]報名情況踴躍,共有超過60位來自不同宗派的教牧同工報名參加。
筆者認為,隨著科技日新月異,AI工具將會成為傳道人預備講道時的得力研究助理,而不是競爭對手。這些工具能有效地提升講道預備的效率和創意,但無法取代傳道人與上帝之間的靈性連結,以及「實體地」牧養羊群的使命和實踐。
未來,我會繼續在「華人講道學堂」這個平台上,分享我在「運用AI工具優化講道準備」課程中教授的一些核心觀念和內容,期望能為有意嘗試使用AI工具的同工們提供實用的指引。我並非要將個人的有限經驗視為權威,而是作為同路人與大家彼此分享。
歡迎大家免費訂閱本平台(chinesepreaching.org),及介紹給其他同道,以便掌握本人最新的講道學研究與講道經驗分享。
[1] 台灣至少出版了三本專著探討教會可如何運用AI工具。參蒲正寧,《AI時代教會的24堂必修課:從概念到實踐,全面了解AI在教會的應用與未來》(台北:啟示出版,2025)。蒲正寧,《迎向新的世代!:教會第1本AI應用指南》(新北:真哪噠,2024)。王道光、王艾光、ChatGPT,《當教會遇見AI:從基督信仰探討ChatGPT對教會的挑戰與契機》(新北:真哪噠,2023)。留意第三本書的作者還包括ChatGPT。筆者認為這是實誠地運用AI工具的例子。
[2] 例如最新一期《山道期刊》便以「虛擬禮儀」為主題,收錄了五篇探討線上聚會的神學反思。參《山道期刊》第五十五期 (2025年6月)。
[3] John Piper, “Should I Use AI to Help Me Write Sermons?” Desiring God (24 Feb. 2025), accessed July 10, 2025, https://www.desiringgod.org/interviews/should-i-use-ai-to-help-me-write-sermons. 這是訪問錄音的文字記錄。
[4]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教牧持續教育中心課程:運用AI工具優化講道準備:從效率到創意。日期:2025年6月23日及30日。時間:下午2:30至4:30。費用:港幣$400。上課地點:九龍旺角弼街56號基督教大樓8字樓信徒神學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