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講道學

為何想將博士論文〈周聯華本色講道學〉付諸出版?

在我準備博士口試(oral defense)前夕,我提前兩天抵達台灣神學院所在的陽明山某酒店,日期是2023年5月9日,星期二。除了讓自己身心靈做好預備,也要熟讀論文內容。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還需要練習如何用國語來表達自己。在星期四口試當日上午,我在酒店房間預習了一段時間後,由於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便立即跪下禱告,求主幫助我減輕壓力,增添信心。禱告後,我靜下心來,聆聽聖靈的聲音,希望能得到上帝的指引。

華人教會講壇的關鍵詞:亮光

講道的「亮光」究竟是指甚麼?這個術語源自上世紀二十、三十年代中國內地興起的華人教會領袖的講道,特別是指神大大使用的奮興佈道家,如王載(1898-1975)、宋尚節(1901-1944)、計志文(1901-1985)、趙世光(1908-1974)、倪柝聲(1903-1972)等人。[1]他們有力的講道為中國教會帶來大復興,信徒人數和獻身全時間服侍者人數激增,經歷了質量增長。然而,「亮光」這關鍵詞的具體意思流傳至今已經有些蒙糊不清,究竟它代表講道要有新的靈感?有創意點子?還是僅指靈意解經?經過半個世紀接受西方神學教育的洗禮後,華人教會的講壇是否仍然需要追求講道要有亮光?

為何當下正是創建華人講道學的最佳時刻?

在2019年出版的《劍橋詮釋學手冊》(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rmeneutics)一書中,第十二章名為〈詮釋學:非西方的進路〉(Hermeneutics: Non-Western Approaches),作者馬愷之(Kai Marchal)指出解釋經典傳統和解釋理論在非西方世界已有悠久的歷史,包括印度、阿拉伯、猶太、日本、美索不達米亞和中國的經典詮釋傳統。但為甚麼這一直被西方學界所忽略?

非西方講道學的興起給華人教會的啟示

當華人教會還普遍認為從北美傳來的西方講道學具有普遍適用性時,我們卻忽略「非西方講道學」(non-western homiletics)早已興起。包括北美的「非裔美國講道學」(African American Preaching)和「亞裔北美講道學」(Asian North American Preaching)。特別是「韓國講道學」(Korean Preaching)的出現。我們不禁要問,為何「非西方講道學」會興起?這是否意味著西方傳來的講道學對非西方教會來說有所不足?

Episode

00:00:00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