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1928年的港九培靈研經會(下簡稱「培靈會」),今年已邁向第九十七屆,筆者相信舉辦第一百屆是指日可待的事。據該會董事會主席樓恩德牧師表示,每屆的講員均會提早規劃,至少會在兩三年前便發出邀請。[1]根據這項慣例推算,第一百屆的講員或許早已敲定。這將是華人教會2028年的一件盛事!

除了這是上帝豐富的恩典之外,也反映出華人教會對釋經講道的重視。[2]台灣教會有見培靈會的屬靈果效,遂於1994年正式展開第一屆台北研經培靈會,至今已邁向第三十二屆。[3]

撰寫華人教會講道歷史的異象

筆者過往在建道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時,梁家麟院長曾在課堂上提過,單是研究培靈會的講章就已經非常有價值。這意念不知何故一直深藏筆者心中,印象深刻。如今終於明白了,原來是上帝早已預備,二十多年前便已賜予筆者這份研究的靈感。現在身為華人講道學的學者,正可採用培靈會歷屆講員和講章作為主要架構,建構華人教會過去一個世紀的講道歷史發展,並為創建華人講道學提供史料。華人教會講道歷史至今仍屬有待開拓的領域。

筆者自2023年神學博士畢業後,便著手構思研究講道歷史的方法。畢竟,即使以培靈會歷史作為參考史資,[4]龐雜的史料依然眾多,難以進行「有意義」的闡述。所謂「有意義」,是指所呈現的內容能對前線傳道同工提供實際幫助。如果僅止於知曉某講員在某時講了某些信息,這對前線同工的幫助十分有限。

因此,筆者參照北美著名講道學者布萊克伍德(Andrew W. Blackwood, 1882-1966)的思路。他認為個案研究(講章研究)是探討講道學的最佳方法,因為這能同時兼顧理論與實踐,以宣講為目的。[5]例如,當我們研究某位出色講員時,便能同時理解其講道理念和實際操作。這無疑能對前線同工提供較實質的幫助,而不致於只停留在理論和歷史層面的認知。若只談講道神學理念而沒有提供操作實例,就如同講道只有釋經卻未提及任何生活應用。

基於這個思路,筆者構思了一個研究華人講道歷史的方法,就是以有代表性的講員為主題,依歷史時序逐一介紹,包括分析每一位講員的背景及講道實踐。背景包括講員的成長背景、神學訓練、教會服侍資歷等;講道實踐包括講員的講道信念、講道主題、講章分章、傳達技巧等。

這架構和思徑,主要參考了兩本西方教會講道歷史著作:Paul S. Wilson(威爾遜), A Concise History of Preaching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2) 和Benjamin K. Forrest et al., A Legacy of Preaching, Vol. 1 & 2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8)。這兩本著作均以具代表性的講員為焦點,並按歷史時序鋪排。前者挑選了20位,後者上下冊共挑選了60位。前者是由一位作者完成,後者是由30位作者合著而成。

正如威爾遜所言,他的著作是面向前線同工,旨在以講道歷史來啟發當代講者的創意。威氏說:「本書的方法受到講道學的引導,結合了關注講員傳記史與思想史。作為講道學範疇的文本,探討的思想涵蓋講道的修辭方法、形式與內容、詮釋學及其歷史、神學(理解宣講行動和塑造宣講內容)、以及牧養關懷。」[6] 筆者觀察不少神學生對過去上帝曾大大使用的華人講道者缺乏認識,這是十分可惜的事情,很容易誤以為只有向歐美講員學習講道才是惟一途徑。

華人教會有那些具代表性的講員?

如以具代表性的講員為主題來撰寫講道歷史,到底應如何作出選擇?上文提到的兩本西方教會講道歷史著作並沒說明篩選原則,只是按作者個人或編輯小組們的判斷來挑選,筆者有感欠缺透明度和說服力。為甚麼是只寫某某,而不包括某某?

筆者認為,撰寫華人教會講道歷史時,可從歷屆培靈會的講員中作出挑選,並以「曾被邀請擔任三次或以上的華人講員」作為標準。這篩選機制的最大好處就是有其客觀性和說服力,否則爭拗是難免的。培靈會的董事會成員是由跨宗派的教會領袖所組成,現時共有十一位董事,他們的議決有一定的公信力。[7]而邀請講員的原則是「被主重用,熱心事主,信仰純正而又有講道恩賜之牧者」,[8] 當然,也必須考量講員本人的道德操守。[9]

筆者從培靈會過去九十七年的講員名單中,篩選出曾獲邀請擔任三次或以上的華人講員,並依據其受邀次數多寡排列,最終整理出以下名單。

1928-2025年曾擔任港九培靈研經會講員三次或以上名單

講員

次數

擔任講員年份

滕近輝牧師

10

研經會1952, 1957, 1961, 1970;講道會1967;奮興會1979, 1975, 1985, 1995, 1999

鮑會園牧師

9

研經會1960, 1968, 1974, 1981, 1985, 1990, 1995;講道會1971, 1975

張慕皚牧師

7

講道會1979, 1982, 1986, 1992;奮興會 1993, 2000, 2007

趙柳塘牧師

6

1928, 1929, 1930, 1931, 1935, 1948

吳勇長老

6

奮興會1962, 1964, 1968, 1973, 1986, 1996

黃原素牧師

5

培靈會1929, 1930, 1932, 1933, 1936

焦源濂牧師

5

研經會1980, 1986;講道會1995;奮興會1998, 2003

王載弟兄

4

特別講道1928, 1929;奮興講道1931, 1932

陳終道牧師

4

研經會1964, 1972, 1978, 1988

胡恩德先生

4

研經會1965, 1973;講道會 1966, 1969

唐佑之牧師

4

研經會1979;講道會1972;奮興會1982, 1988

張子華牧師

4

研經會1976;講道會1977, 1983, 1989

李思敬牧師

4

研經會2001, 2004, 2013;講道會2022

鮑維均牧師

4

研經會2005;講道會2018;奮興會2011, 2022

趙世光牧師

3

奮興會1932, 1935, 1949

周志禹牧師

3

培靈講道1935, 19491947

王峙弟兄

3

奮興會1948, 19531947

曾霖芳牧師

3

講道會1959, 1962, 1964

于力工牧師

3

講道會1974;奮興會1959, 2001

劉承業牧師

3

研經會1983, 1999;講道會1988

蕭壽華牧師

3

研經會1996, 2003;講道會2019

吳獻章牧師

3

講道會2005;奮興會2012, 2021

郭文池牧師

3

講道會2006, 2014;奮興會2020

筆者曾就這二十三人名單請教培靈會董事兼講員曾立華牧師(1944-2025),以及該會同工朱小皿先生和江瑞榮先生。他們均表示,這種篩選方式很有說服力,因為若一位講員能多次獲邀(三次或以上),便表明這位講員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香港及海外華人福音派教會的認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此之外,我也先後與吳國傑教授(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教會歷史教授)和樓恩德牧師分享這進路,也得到了他們的認同和支持。

若主許可,筆者將依上述構思撰寫首部華人教會講道歷史著作,並分為上下冊出版。期望能於2028年第一百屆港九培靈研經會舉行時,順利出版上冊,以貢獻華人教會講壇。這將是一個長期的寫作歷程,估計需時六至七年,因此需仰賴上帝的恩典,在人力、物力與財力上賜下及時供應。[10]


[1] 樓恩德牧師曾於2024年9月24日與筆者在電話交談時透露此安排。另可參李金強、黃彩蓮:《基督教明燈:港九培靈研經會九十年史(1928-2018)》(香港:港九培靈研經會,2019),頁93。

[2] 類似的大型釋經講道聚會,歐美有英國凱錫克培靈會(Keswick Convention),影響北美及歐洲等地,自1875年創辦至今已邁向150年,是全球最長壽的基督教聚會之一。參黃彩蓮,〈英國凱錫克培靈會與華南培靈奮興運動〉,《建道學刊》,第54期 (2020),頁177-208。

[3] 首屆台北研經培靈會由吳勇長老發起,當時邀約台北五十多位教會同工一同參與籌備,共超過四千多位信徒出席。吳長老也曾應邀擔任港九培靈研經會奮興會講員六次之多。參「大會歷史」,《台北研經培靈會》,2016年7月,https://www.bible.org.tw/history/,查閱日期:2025年7月29日。

[4] 筆者認為《基督教明燈》中記錄港九培靈研經會的歷史,已為撰寫華人教會講道歷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史料。

[5] Andrew W. Blackwood, The Preparation of Sermons (New York: Abingdon Press, 1948), 7-8.

[6] Paul S. Wilson, A Concise History of Preaching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2), 11-12.

[7] 現任十一位董事包括:樓恩德牧師(主席)、曹偉彤牧師(副主席)、陳黔開牧師(英文秘書)、吳兆基長老(司庫)、周永健牧師、李寶珠牧師、褚永華牧師、姚鳴德執事、盧炳照牧師、梁明財牧師和陳康牧師。原任中文秘書的曾立華牧師已於2025年7月11日安息主懷。

[8] 李金強、黃彩蓮:《基督教明燈》,頁93-94。

[9] 筆者在2024年3月20日訪談培靈會的同工朱小皿先生與江瑞榮先生時,他們均指出這是關鍵的考量要素。

[10] 感謝上帝的帶領,筆者已邀得黃彩蓮牧師/博士參與這寫作計劃,她是《基督教明燈》的作者之一,也是香港教會歷史專家。此外,筆者也希望能邀請其他不同宗派背景的學者參與。另此寫作計劃,也是筆者正在籌募經費在香港浸信會神學院設立「華人講道學研究中心」的研究項目之一。感恩的是,已有個別弟兄姊妹奉獻支持,成為這研究中心的創始贊助人,但目前經費仍有不足,尚需繼續努力。深信只要是上帝所喜悅的事工,祂必會親自負責供應!